摘要
1894年前后,岭南地区暴发鼠疫并大流行。除香港采用西式防疫方法外,其他地方仍主要依赖传统中医来对抗疫情。斯时鼠疫在岭南地区属于新发疾病,检视当地医者对新病种的应对及治疗方案的形成过程,有助于考察传统中医的知识生产机制。历史文献呈现了当时防治鼠疫的实践中,民间医师、"儒医"群体以及不同学派的医者,在各自的知识基础上"创生"的多种治疗方案。这些方案分别源自伤寒、温病等中医学派,差异很大。它们以自发的形式进行竞争性传播。传播的动力有的以"衷圣"为旗号,有的以"递验"为号召。学派并存是中医知识体系的特点,但在进入近代公共视阈时却受到公众的质疑。近代西医传入为社会带来了知识规范化与确定性的观念,社会公众期望对大疫有标准的瘟疫防治方案。为了避免被质疑为"庸医",晚清时的中医在执业资质、知识形态等方面出现了变革的尝试。
-
单位基础医学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