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粤东莲花山断裂带是广东省内最重要的锡多金属成矿带,分布着塌山、仙水沥和江西坑等中型锡多金属矿床,关于该类矿床的形成机制还存在不同认识.本文在围岩为黑云母糜棱岩和石榴堇青白云母变余糜棱岩的仙水沥和江西坑锡矿床中厘定出了早晚两期锡石:早期锡石呈自形晶粒状产出,局部存在溶蚀结构,与黑云母、长石和石英等矿物共生,环带结构明显,粒径介于0.50~1.8mm;晚期锡石呈半自形-他形晶粒状结构,与石榴子石等变质矿物共生,具有明显的筛孔结构,但无环带发育,粒径介于0.02~0.35mm.锡石原位化学组成分析与U-Pb定年结果显示,早期与晚期锡石的同位素年龄分别为(149.5±1.0)Ma(MSWD=1.6, n=45)和(125.1±2.3)Ma(MSWD=4.5,n=43);早期锡石的形成更可能与高基坪群中酸性火山岩活动有关,而晚期锡石具有相对较高的Ta、Nb、Fe、W含量和明显的稀土四分组效应,是早白垩世晚期的动力变质作用的产物.基于区域地球化学、两期锡石矿物学和U-Pb同位素年代学的综合研究,本文认为莲花山成矿带中生代火山岩明显富集Sn和F,具有较高的锡多金属成矿潜力,并形成了与火山岩活动有关的早期锡石;早白垩世晚期受太平洋板块向西北俯冲的影响,富锡中酸性火山岩发生动力变质作用,其中的Sn等组分被活化迁移,并在韧性剪切带聚集产生锡矿化.通过进一步勘查工作,有望在仙水沥和江西坑矿区探获2个中型及以上规模锡矿床.本研究不仅深化了莲花山成矿带锡多金属成矿过程的认知,而且对区域地质找矿也有重要启示.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