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奉化区小学生视力不良相关行为的潜在类别并分析其人口学特征识别高危人群,为视力保护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选取奉化区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5 101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潜在类别分析,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其人口学特征。结果 潜在类别4为奉化区小学生视力不良相关行为最佳分类,根据条件概率分别命名为视力相关行为健康组、读写姿势习惯差组、视屏习惯差组、读写姿势及视屏习惯皆差组;潜在类别概率分别为0.455、0.267、0.142、0.136。相比视力相关行为健康组,居住在农村更易进入视屏习惯差组(OR=1.532,95%CI=1.275~1.840)、读写姿势及视屏习惯皆差组(OR=1.440,95%CI=1.191~1.740);父母近视更易进入读写姿势习惯差组(OR=1.141,95%CI=1.043~1.248),不易进入视屏习惯差组(OR=0.847,95%CI=0.755~0.951);高年级更易进入读写姿势及视屏习惯皆差组(OR=1.235,95%CI=1.075~1.419)。结论 应用潜在类别分析能够综合了解奉化区1~3年级小学生视力不良相关行为特征,识别高危人群。读写姿势与电子屏幕使用是重点干预行为,居住在农村、父母近视、高年级的学生为重点干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