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宗炳,南朝刘宋人,画家、书法家、佛学思想家、山水画论鼻祖,对中国绘画艺术和中国美学的发展、对佛教的中国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宗家是当时荆州数一数二的世家大族,其祖父、父亲和兄长都曾在东晋地方为官,宗炳有优越条件和众多机会出仕为官,但其一生视轩冕如秋草,徜徉于山水之间,潜心于佛道修持,隐居于江陵、庐山和衡山等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代表人物。正史明载宗炳先后九次被朝廷和地方征召,且其征召的官职和品级越来越高,但他始终拒官不就,体现了一个真隐士独立不迁、超然脱俗的高洁品格,最终成为古代文人学士所崇拜和追慕的艺术楷模和精神偶像。史上偶有称谓宗炳官职的记载,有学者误读为宗炳曾从命出仕,这种误读所得出的结论改变了宗炳的历史形象,也对正确认识宗炳的历史贡献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误读的原因主要是对东晋南朝时期官府授官与士人受官的制度程序缺乏正确的理解,同时还与考证不周、史实混淆有一定的关系。本文较为详细地考述了宗炳每一次征召不就的史实,分析了误读宗炳的主客观原因,对“宗炳出仕论”作出了回应。
-
单位深圳市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