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经会阴超声诊断女性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411月因尿频、尿急、排尿困难、阴道内脱出物等原因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就诊,并采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初步诊断或疑似为阴道前壁脱垂、子宫脱垂等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经会阴超声诊断结果,将其分为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组(n=58)与前盆腔组织正常组(n=10)。同时,根据是否合并膀胱脱垂,将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组患者进一步分为合并膀胱脱垂亚组(n=28)与未合并膀胱脱垂亚组(n=30)。应用经会阴超声检查对本组68患者在安静状态和最大Valsalva动作下的各项盆腔超声指标进行观察和测量,包括膀胱位置、尿道内口漏斗是否形成、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距离(BSD)、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下降度(BND)、尿道旋转角度及膀胱颈旋转角度,并对合并膀胱脱垂亚组患者进行膀胱脱垂分型。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组与前盆腔组织正常组,以及合并膀胱脱垂亚组与未合并膀胱脱垂亚组BND、尿道旋转角度、膀胱颈旋转角度、患者安静状态及最大Valsalva动作下膀胱尿道后角。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组与前盆腔组织正常组,以及合并膀胱脱垂亚组与未合并膀胱脱垂亚组患者年龄、体重、孕次、产次及POP-Q分度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所有患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1根据膀胱位置、BND、膀胱尿道后角、尿道旋转角度及膀胱颈旋转角度,本组68例患者中,58例经会阴超声诊断为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均存在压力性尿失禁(SUI),10例为尿道内口呈漏斗状开放状态,28例合并膀胱脱垂,其中Ⅰ型为7例、Ⅱ型为10例、Ⅲ型为11例;其余10例未被检出前盆腔组织异常。258例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组患者在安静状态及最大Valsalva动作下膀胱尿道后角分别为122.2°(113.3°136.3°)与137.7°(119.4°159.2°),均分别较10例前盆腔组织正常组的91.2°(81.3°99.0°)与111.0°(88.3°117.7°)显著增大,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775,P=0.000;Z=-3.152,P=0.002)。两组BND、尿道旋转角度及膀胱颈旋转角度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合并膀胱脱垂亚组患者的BND、尿道旋转角度、膀胱颈旋转角度分别为(26.4±7.3)mm、64.0°(43.2°78.9°)、67.7°(42.7°84.5°),均分别较未合并膀胱脱垂亚组患者的(14.2±3.6)mm、15.5°(10.1°24.9°)、29.6°(26.4°38.7°)显著增大,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090,P=0.000;Z=5.275,P=0.000;Z=5.322,P=0.000)。患者在安静状态及最大Valsalva动作下,膀胱尿道后角两亚组比较,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超声检查可无创、快捷、较为准确地观察前盆腔解剖位置及功能改变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女性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