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老年住院患者体位改变时血压的变化特点,并探讨体位性低血压(OH)的相关因素。方法 该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入选2016年4月至2017年1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住院治疗的年龄≥60岁的患者共266例,分为直接站立位组和间接站立位组,其中直接站立位组患者102例,由平卧位直接改变为站立位,通过每搏即时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NAP)测定卧位、站立位即刻以及站立位1、2和3 min时的血压;间接站立位组患者164例,由平卧位改为坐位,维持3 min,然后改为站立位,测定卧位、坐位即刻和3 min以及站立位即刻和3 min时的血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体位改变后血压的变化情况及发生OH的比率,并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住院老年患者发生OH的相关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收缩压最低值发生比率最高的体位均为体位变化即刻,直接站立组为站立位即刻[86.3%(88/102)],间接站立位组为坐位即刻[59.1%(97/164)];舒张压均为站立位即刻,直接站立组为87.3%(89/102),间接站立组为43.3%(71/164)。直接站立位组患者收缩压下降最大幅度(卧位收缩压-体位变化中收缩压最低值)为20.5(14.0,29.3)mmHg(1 mmHg=0.133 kPa),明显大于间接站立位组的18.0(11.0,26.0)mmHg(P<0.05)。直接站立位组患者卧位改为立位即刻、3 min符合OH诊断标准的比率分别为65.7%(67/102)、70.6%(72/102),明显高于间接站立位组的43.9%(72/164)、49.4%(81/164)(P均<0.05)。对直接站立位组患者的试验数据进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卧位改为立位发生OH呈正相关[卧位改为立位即刻、3 min,OR值分别为1.002(95%CI 1.000~1.004)、1.003(95%CI 1.001~1.006),P值分别为0.014、0.006]。结论 老年住院患者OH常见,多数患者体位改变即刻血压变化最明显。在体位由卧位改为站立位过程中增加坐位状态可能减小血压变化幅度。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老年住院患者OH相关。
-
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