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产16S rRNA甲基化酶状况,分析其分子流行趋势及其耐药性形成和传播的机制。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筛选庆大霉素和/或阿米卡星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采用质粒接合试验验证16S rRNA甲基化酶的转移性;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阳性菌株进行分型。结果 201株对庆大霉素和/或阿米卡星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中共检出38株16S rRNA甲基化酶阳性株(armA基因16株,rmtB基因22株)。其中30株可通过接合试验将耐药质粒转移至受体菌。blaCTX-M-14、blaTEM-1和blaSHV-12可连同armA或rmtB分别转移到11、20和7个接合子中。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分别被PFGE分为4、21和1个型别。结论本研究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16S rRNA甲基化酶以armA和rmtB为主要流行型别,且后者分离率较高。该甲基化酶可导致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而且酶编码基因位于质粒上,具有转移性,β-内酰胺酶基因和氟喹诺酮耐药决定因子可随之一同转移。
-
单位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