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鲁迅的文学阶级性主张在现代历史上与现实政治关联紧密,因此长期在政治层面备受推崇。但这种推崇只是肯定其斗争性,遮蔽了其理论的完整性与超越性。由此导致在拨乱反正的年代,鲁迅对梁实秋理论的批判被当成斗争理论遭遇误读、质疑。在现代文学史教学和研究中,许多学者述及那场关于文学阶级性的论争,往往简单地称鲁迅是主张文学表现阶级性的“阶级论”者,梁实秋是主张文学表现人性的“人性论”者。事实上,鲁迅的文学阶级性主张,全面完整地表达了属于文学本体性的见解,对文学表现人生和文学对人生的艺术表现做出了全面的前瞻性诠释,并非只针对梁实秋,也是对当时左派理论家的批判,同时纠正了梁实秋代表的“新月”派文学观和创造社、太阳社代表的“革命”派文学观的理论错误。就其理论意义而言,鲁迅的文学阶级性主张是从根本上维护文学与人性。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