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制一种用于枕颈不稳行前路枕颈固定的斜坡固定钢板, 并与后路枕颈固定方法进行生物力学稳定性对比分析。方法对40具成人颅颈段干骨和30例健康志愿者颅颈段CT扫描图像进行相关参数测量, 以此为基础研制斜坡固定钢板。采用8具新鲜成人颈椎(C0~C3节段)模拟以下状态后进行生物力学测试:①完整状态;②完整状态+斜坡固定钢板固定(前路行斜坡至C2固定);③损伤状态;④损伤+斜坡固定钢板固定;⑤损伤+后路枕颈固定(后路行枕骨板钉、C1和C2椎弓根螺钉固定)。采用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 在完整、损伤和不同固定状态下, 通过脊柱试验机对标本分别施加1.5 N·m屈伸、侧弯和轴向旋转的纯力偶矩。在枕骨、C1和C2椎体上连接固定红外线标志点, 采用Optotrak三维运动测量系统连续采集标志点运动, 分析C0~C2节段间角度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和中性区(neutral zone, NZ)。比较不同的固定方式对枕颈区各节段ROM分布的影响。结果损伤+斜坡固定钢板固定后C0~C2节段ROM为前屈1.7°、后伸1.2°、侧弯2.8°、旋转4.3°, 较损伤+后路枕颈固定状态在前屈(q=4.68, P=0.055)、后伸(q=0.39, P=0.992)以及侧弯(q=1.25, P=0.814)方向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在旋转方向上活动范围更大(q=5.08, P=0.035)。以上两种固定状态下在屈伸(q=1.94, P=0.554)、侧弯(q=1.79, P=0.611)及旋转(q=2.14, P=0.478)方向NZ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方向上, 损伤+斜坡固定钢板状态下C1, 2节段ROM占总体C0~C2 ROM比例分别为28%、25%、34%和56%, 而损伤+后路枕颈固定状态下其占比分别为59%、53%、42%和71%。结论斜坡固定钢板固定能提供较好的枕颈区力学稳定性, 可作为枕颈区不稳的一种可选择内固定方法。
-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