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诗》无达诂"现在被人们称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诠释学命题,多数论者结合和根据哲学诠释学或接受理论对它进行比较和阐释,特别突出强调"《诗》无达诂"的理解开放性和差异性维度,但忽视了这个命题的其他诠释学含义,存在着盲目对应比较、简单优劣评价以及随用意挪用的现象。这个命题包含丰富深刻的内容,可以做更深入全面的阐释;不能单纯从经学转变的历史考察"《诗》无达诂"的应用性经学阐释向"诗无达诂"的审美性诗学阐释的转变,而必须重视"文学的自觉时代"的文本自觉和本体诗学的发展在这个转变中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古代诠释学命题与现代诠释学理解既有某种"暗合"之处,也有诸多显著的差异,我们既要深入理解"《诗》无达诂"的中国阐释传统,也要完整地把握西方诠释学的理论和逻辑,才能在差异性的中西比较阐释中实现某种诠释学的"视域融合"。

  • 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