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1980年代的中国学界,对引进的韦勒克模式之所以青睐有加,从中转换出"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并促成"向内转"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提法的出现,固然其一方面的原因在于被压抑多年的审美需求在突然间有了可以满足的条件之后的"报复性消费",但更深层、更具决定性的原因则是整个社会对于人的解放即对于人的独立性和个体价值的强烈要求,而不受外部约制的、纯粹的"审美"和"文学性"正好完美地体现了这一历史性的要求。对文学之"内部"、之"内部规律"、之"文学性"的追求,乃是对于"其外"的人的主体性的追求,文学的"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韦勒克"文学性"模式之被"政治性"地挪用于是便成为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对于韦勒克和那些同韦勒克一样坚守"文学性"的文学研究者,韦勒克模式的这一中国接受便显出特别的反讽意味。心心念念于"文学性",势将"文学之内"从"文学之外"独立出来,而结果却仍未逃脱被"外部"使用的命运。这也当然是韦勒克模式本身的结构性错误。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