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评估碳青霉烯酶抑制剂增强试验和碳青霉烯耐药基因检测试验分析肠杆菌目细菌产碳青霉烯酶性能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1年2月-2022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从临床样本中分离的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目细菌(CRE)共372株(非重复分离株),分别用碳青霉烯酶抑制剂增强试验分析其碳青霉烯酶酶型,用荧光PCR法检测5种碳青霉烯耐药基因(blaKPC、blaNDM、blaIMP、blaVIM、blaOXA-48),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结果 372株CRE分离株主要分离自重症医学科病区143株(其中综合ICU 73株,急诊科ICU 38株),占分离总数的38.4%;神经内科病区47株,占分离总数的12.6%。碳青霉烯酶抑制剂增强试验检测结果显示,产A类丝氨酸碳青霉烯酶250株,产B类金属β内酰胺酶96株,有26株为不产A类丝氨酸碳青霉烯酶或B类金属β内酰胺酶。荧光PCR法共检测出携带碳青霉烯耐药基因的有333株(89.5%),其中携带blaKPC基因的有234株(62.9%),携带blaNDM基因的有96株(25.8%),携带blaIMP、blaKPC+NDM、blaOXA-48基因的各有1株,未检出携带blaVIM基因的菌株。两种检测方法相比较,酶抑制剂增强试验和荧光PCR法对单产A类丝氨酸碳青霉烯酶的检测结果分别为250、234株,对单独产B类金属β内酰胺酶的检测结果分别为96、97株;两种检测方法在2种酶型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788、0.797,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均<0.05)。结论 酶抑制剂增强试验和荧光PCR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操作简便,结果易于判读、互为补充,具有较高的临床检测效能。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