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参数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意义

作者:陈慧园; 陈苒; 刘波; 石雪梅; 原霞; 郭清江*; 张琼
来源:肝脏, 2023, 28(11): 1296-1300.
DOI:10.14000/j.cnki.issn.1008-1704.2023.11.010

摘要

目的 探究血栓弹力图参数(TEG)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意义。方法 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以及同期20例行健康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将健康体检人群纳为对照组,根据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是否合并消化道出血为依据,将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出血组(n=20)和未出血组(n=20)。根据是否应用血凝酶将出血组分为治疗组(n=10)和非治疗组(n=10)。比较出血组、未出血组与对照组的常规凝血功能指标以及TEG检验结果,比较消化道出血患者血凝酶治疗组与非治疗组TEG参数,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TEG对指导血凝酶用药的影响因素。结果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出血组和非出血组血小板计数(PLT)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出血组分别为(67.1±33.2)×109/L、(1.4±0.4)g/L;未出血组分别为(84.2±29.4)×109/L、(1.9±0.5)g/L],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分别为(190.6±47.3)×109/L、(2.9±0.5)g/L,P<0.05],而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出血组分别为(15.3±3.4)s、(1.3±0.3)、(38.1±5.0)s;非出血组分别为(15.4±3.5)s、(1.3±0.2)、(36.4±5.2)s]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分别为(10.4±0.8)s、(0.9±0.1)、(26.4±3.1)s,P<0.05];出血组的PLT及FIB水平显著小于未出血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出血组和未出血组的血凝块形成时间(K)[分别为(3.3±0.5)min、(3.4±0.5)min]显著高于对照组[(2.2±1.4)min,P<0.05],凝固角(α)、最大振辐(MA)水平[出血组为(45.4±5.7)deg、(40.7±5.2)mm;未出血组为(51.3±5.1)deg、(48.4±6.0)mm]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0.3±6.7)deg、(58.6±7.3)mm,P<0.05];肝硬化出血患者治疗组K值为(7.4±3.0)min,显著大于非治疗组的(3.0±1.0)min(P<0.05),治疗组α角和MA值[分别为(46.2±5.8)deg、(32.8±8.0)mm]显著小于非治疗组[分别为(58.4±7.3)deg、(42.3±6.8)mm,P<0.05];TEG检验结果中,α角、R、K及MA均是肝硬化出血患者应用血凝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针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TEG凝血测试比标准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和国际标准化比值等常规凝血测试更能指导患者输血管理,并可指导临床血凝酶止血药物的应用。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