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在我的中国画写生与创作中,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路径和个性特征,实现新的笔墨结构的建构。最近几年,我一直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写生,自然万物的生机与活力激发着我的内心创作欲望,同时深感在笔墨建构中,只有从中国画特有的本体规律入手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式。我在写生中特别钟情西双版纳的芭蕉、曼陀罗、火焰花、棕榈等,一方面,这些花卉比较适合物象与笔墨的转换,在清晰其物性、物理的基础上,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笔墨结构方式;另一方面,这些异于传统花卉的题材,更契合我的内心感受,能够跳脱出固有的模式、程式,便于探求新的笔墨结构。在这几年完成的“蕉逸”“火焰花”“红花西番莲”等系列中,我直面内心,不断地完善自己关于笔墨结构的建构的思考。如何把“活泼泼”的生命气象,形于毫端?我立足于“一笔造形”的基础。从“一笔”造型、取象、体势、传质、生境,在笔笔生发中完成对笔墨结构的重构与创造。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