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分析马铃薯茎尖脱毒处理过程是否会引起不同脱毒株系间的遗传结构发生改变,本研究利用经过筛选出来的10对SSR引物对3份马铃薯品系(‘滇薯1418’,‘19(2)-5D1’,‘2012-20-5D1’)母株及11份相应的脱毒株系开展了SSR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参试的试验材料可被聚为三大类,第一类包括‘滇薯1418’母株系及其5个脱毒株系(1-1, 1-2, 1-4, 1-9, 1-10),与母株‘滇薯1418’遗传距离最相近的是1-10;第二类包括‘19(2)-5D1’母株系及其三个脱毒株系(4-2, 4-4, 4-5),与母株‘19(2)-5D1’遗传距离最相近的是4-5;第三类包括‘2012-20-5D1’母株系及其3个脱毒株系(8-3, 8-4, 8-12),与母株‘2012-20-5D1’遗传距离最相近的是8-3。脱毒处理后,不同脱毒株系间试管薯诱导能力亦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仍然保持有较为稳定的试管微型薯生产能力,且试管薯薯型一致。选择一个与母株遗传距离最近的株系来代表母株系扩繁,在保证脱去病毒的基础上,亦可最大限度保持原品种的遗传特性。本研究为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及科学选用脱毒株系提供依据。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