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阐述疫源地的空间结构;分析动物鼠疫流行趋势;提出适合本疫源地的防控策略。方法建立鼠疫疫源地及动物鼠疫数据库,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937年确认该地区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定达乌尔黄鼠是该疫源地主要宿主。该疫源地总体分为松辽平原区和察哈丘陵区,在此基础上,根据自然条件、自然屏障和疫源地形成因素划分为5块相对独立疫源地。该疫源地曾是我国动物鼠疫流行最为猛烈,波及面最广的一块疫源地,由于有效落实"灭鼠拔源"总体策略,大幅度降低了黄鼠密度,致使20世纪60年代后动物疫情逐渐减弱,仅呈现散在发生,2010年后该疫源地动物中再未分离到鼠疫菌。结论以动物鼠疫监测为中心,及时掌握黄鼠数量变化趋势,对黄鼠密度上升明显的地区,及时开展灭鼠工作,尽可能使该地区黄鼠密度保持较低水平。

  • 单位
    吉林省地方病第一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