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噬抑制剂氯喹对大鼠肾脏草酸钙晶体形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麦新; 孔珍珍; 邓拓; 杨州; 刘旸; 蓝宇; 段小鹿; 吴文起; 曾国华
来源: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7, 38(07): 542-547.

摘要

目的探讨自噬抑制剂氯喹对大鼠肾脏草酸钙晶体形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2016年9月至2016年10月将30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每组10只。对照组大鼠自由饮用灭菌水。模型组应用乙二醇和氯化铵诱导法建立大鼠肾脏草酸钙结石模型。干预组在造模的基础上,予腹腔注射氯喹40 mg/(kg·d)。造模28 d后收集各组大鼠24 h尿液和肾脏,应用偏光显微镜检测肾脏草酸钙晶体数量,应用透射电镜检测肾脏的自噬小体数量,应用全自动生化仪及离子色谱仪检测尿液中钙、镁、草酸及枸橼酸的含量,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肾脏自噬标志物LC3、P62以及肾损伤标志物SOD、MCP-1及8-OHdG的表达情况,并采用RTPCR检测肾脏草酸转运体SLC26A6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大鼠肾脏草酸钙晶体数量明显减少[(32.37±5.14)个/HP与(4.18±0.25)个/HP,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肾脏自噬水平明显升高;而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肾脏自噬水平则明显降低。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的尿草酸排泄量分别为:(3.1±1.5)、(22.5±8.1)、(2.8±1.2)mmol,尿枸橼酸排泄量分别为:(63.4±7.4)、(45.9±9.5)、(15.6±8.2)mmol;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尿草酸明显增高(P<0.05),干预组的尿枸橼酸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的尿草酸和尿枸橼酸均明显减低(P<0.05)。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肾脏的SOD表达量分别为:42.24±4.16、19.21±2.25、39.08±3.53;MCP-1表达量分别为:4.02±0.51、8.45±0.55、5.52±0.34;8-OHdG表达量分别为:7.16±0.54、11.21±1.12、8.67±0.34。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SOD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MCP-1和8-OHdG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的SOD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MCP-1和8-OHdG表达量则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肾脏SLC26A66表达量分别为0.35±0.07,1.02±0.17和0.70±0.06。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SLC26A6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大鼠SLC26A6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自噬抑制剂氯喹可以明显抑制乙二醇诱导的大鼠肾脏草酸钙晶体的形成,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肾脏草酸转运体SLC26A6的表达,以及抑制肾组织的自噬水平和损伤程度,从而降低尿草酸的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