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忠”,其基本意涵应为“忠实之心”,涉及的是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忠实之心”运用于君臣关系上,就产生了“臣德”与“君德”。由孔子到荀子,“忠”的政治意味渐浓,然而不变的是,“忠君”并不意味着顺从君主的私意。作为臣德的“忠”需要以礼、义、德等标准为实践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