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地区黑碳气溶胶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刘诚; 邓力琛*; 钱悦; 闫爱军; 方小珍; 潘媛媛; 郭威; 谢亚军
来源:中国环境科学, 2023, 43(09): 4512-4524.
DOI:10.19674/j.cnki.issn1000-6923.20230518.002

摘要

利用2018~2020年庐山观测站的黑碳气溶胶(BC)浓度,结合气象数据、污染物数据及后向轨迹模型,对该地区BC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和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8~2020年庐山BC平均浓度呈下降趋势,3a BC年平均浓度为(0.606±0.474)μg/m3,但BC本底浓度每年增加约0.035μg/m3.从月变化上来看,BC浓度最小值出现在7月(0.455±0.184)μg/m3,最大值出现在1月(0.742±0.603)μg/m3.BC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在正午及午后出现最大值,各个季节BC浓度在周末均高于工作日,与城市地区结果明显相反.观测期间,BC/PM2.5占比随PM2.5浓度增加而减小(5.2%减少至2.4%),平均占比为3.4%.BC与SO2和NO2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7和0.26,但与CO无显著相关,表明庐山地区局地源排放其自身影响较小,BC主要与区域输送或山下垂直传输等气象过程相关.后向轨迹和PSCF潜在源贡献结果表明庐山BC来源存在季节差异,冬春季主要受来自西北和华北气团影响,潜在贡献源主要在陕西-河南-湖北一带及长三角地区.秋季气团主要来自长三角和华北地区,而夏季气团主要来自东南沿海,对应的潜在源贡献区呈类似分布.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