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状态与冠心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炎症状态引发了冠心病早期血管内皮的损伤,并最终介导了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从炎症状态探究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膏浊”理论是仝小林院士由《黄帝内经》延伸提出的中医理论,用于概括冠心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等慢性疾病的病理状态,对冠心病炎症机制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膏浊是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失常形成的病理产物,是低密度脂蛋白、炎症细胞、炎症因子等一系列异常蓄积的致炎物质的总概括。浊的性质决定了膏浊具有侵袭性和稠浊性。膏浊侵袭经脉,引起经脉损伤并逐渐积累,最终造成局部经脉损伤持续加重,这个过程与炎症导致血管内皮持续性损伤的机制相似。膏浊阻滞经脉,影响气血的运行,引起气滞血瘀,最终形成心血瘀阻的结局,这个过程与持续炎症损伤导致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进展的机制相似。而膏浊的形成根源于脾气亏虚,因膏浊与痰浊形似而同源,脾为生痰之源,亦为膏浊之源,脾气亏虚、运化无权是膏浊形成的根本原因。立足于“膏浊理论”,脾虚生浊是冠心病炎症状态的关键病机,中医辨治以健脾益气治其本、祛痰化瘀治其标,相关中药复方、中成药和中药单体均能降低冠心病的炎症指标,从而改善冠心病预后。
-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