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CT检查测量直肠上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直径变化评估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效果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0例行新辅助治疗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8例,女12例;年龄为(55±12)岁,年龄范围为12~75岁。所有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后按照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行直肠癌根治术治疗。观察指标:(1)MRI检查情况。(2)CT检查情况。(3)手术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结果 (1)MRI检查结果:40例患者中,直肠癌侵犯壁外血管形成癌栓(EMVI)阳性22例,EMVI阴性18例。(2)CT检查结果:40例患者新辅助治疗前、后,直肠上静脉直径分别为(3.9±0.9)mm、(3.0±0.6)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5,P<0.05)。30例对新辅助治疗有反应患者,新辅助治疗前、后,直肠上静脉直径分别为(4.1±1.0)mm、(3.4±0.7)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P<0.05)。10例对新辅助治疗无反应患者,新辅助治疗前、后,直肠上静脉直径分别为(3.6±0.6)mm、(3.5±0.8)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P>0.05)。新辅助治疗前22例EMVI阳性患者和18例EMVI阴性患者直肠上静脉直径分别为(4.2±0.8)mm、(3.7±0.8)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P<0.05)。40例患者新辅助治疗前、后,肠系膜下静脉直径分别为(5.1±0.9)mm、(4.2±0.9)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P<0.05)。30例对新辅助治疗有反应患者,新辅助治疗前、后,肠系膜下静脉直径分别为(5.1±0.9)mm、(4.6±0.8)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76,P<0.05)。10例对新辅助治疗无反应患者,新辅助治疗前、后,肠系膜下静脉直径分别为(5.0±0.9)mm、(4.8±1.0)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P>0.05)。新辅助治疗前22例EMVI阳性患者和18例EMVI阴性患者肠系膜下静脉直径分别为(4.8±0.9)mm、(4.6±0.8)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5,P>0.05)。(3)手术情况:40例患者均行直肠癌根治术,其中4例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同期行肝转移灶切除术。(4)随访情况:4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0~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5个月。40例患者中,1例术后出现会阴部切口感染,予以换药后好转出院;1例术后第5天出现吻合口漏,保守治疗好转出院;2例术后1个月出现粘连性肠梗阻,其中1例手术治疗后好转,1例保守治疗后好转;其余36例患者均顺利出院,门诊随访无明显异常。结论 CT检查测量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直肠上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直径在新辅助治疗后会显著减小。两者可作为评估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效果的潜在指标,并且直肠上静脉评估价值可能更高。

  • 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