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对河北省早、中孕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从地域、年龄、文化程度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评估其和孕育状态相关的环境因素指标,为加强孕前、孕期一级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进一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分别抽取城市和农村调查点各4个,选取门诊就诊的早、中孕期妇女,就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孕产史、疾病史、用药史等环境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并测定血红蛋白数值。结果城市妇女受教育程度高于农村妇女。不良生活习惯中以久坐、豢养宠物、熬夜、偏食所占比例较高。其中,豢养宠物、久坐、偏食、饮用浓茶/咖啡等城市显著高于农村,≤34岁年龄组孕妇的不良生活习惯所占比例显著高于≥35岁年龄组孕妇,但饮用浓茶/咖啡的习惯≥35岁年龄组孕妇明显高于≤34岁年龄组,初中及以下学历孕妇中豢养宠物、久坐的不良习惯显著高于其余两个学历组。≥35岁年龄组孕妇的不良孕产史发生率显著高于≤34岁年龄组。23. 22%的妊娠期妇女有服药史,其中保胎药和甲状腺素药物的服药史比例城市显著高于农村。≤34岁年龄组孕妇抗菌素的应用比例显著高于≥35岁年龄组,本科及以上学历孕妇服用保胎药物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余两组。各种疾病史中便秘和痔疮的发生率最高,甲状腺疾病患病率城市显著高于农村,≥35岁年龄组孕妇的痔疮、口腔疾病、子宫肌瘤、乙肝、盆腔炎、糖尿病、便秘、肺结核等发生率均显著高于≤34岁年龄组孕妇。8. 71%的孕妇发生了贫血,其中,≥35岁年龄组孕妇贫血发生率显著高于≤34岁年龄组。结论地域、年龄和文化程度不同,妇女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也不一样。因此,在环境因素构成上也存在差异,提示在加强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措施中应结合地域、年龄、文化程度的不同各有侧重。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