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究我国牛肉产量的空间关联性,明确影响牛肉产量的空间因素,为我国肉牛生产布局规划提供决策支持,也为提高我国牛肉自给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空间效应角度出发,基于2010—2019年我国30个省份(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的空间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牛肉产量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结果】2010—2019年我国牛肉产量空间相关特征显著,莫兰指数(Moran’s I)值均大于0.200,其中,2017—2019年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Moran’s I值由0.229上升至0.256。从区域层面看,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和云南等省份牛肉生产呈现高聚集态势。考虑牛肉产量的影响因素,本省份的饲料丰富度、草原面积对牛肉生产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邻近省份肉牛出栏率、人均GDP的空间溢出效应对牛肉产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均GDP影响程度远超其他变量,溢出效应系数为0.752,而非农就业机会、交通通达性的空间溢出效应对牛肉产量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交通通达性的抑制作用较大,溢出效应系数为-0.953;本省份及邻近省份价格预期、畜牧业比较优势共同促进牛肉生产。【建议】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牛肉产量,政府应把握肉牛变迁规律,在稳定东北、中原地区牛肉产量的基础上,激发西部地区肉牛生产潜力;强化区域技术合作,发挥高产区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全国牛肉供给水平;合理安排运输路径,完善牛肉市场机制,实现牛肉产品在区域间合理调配;注重环境联合治理,实现肉牛生产的绿色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