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批判性遗产研究为传统遗产保护范式提供了崭新视角,它对"权威化遗产话语"进行反思,更加关照"人"在其中的角色。在使用批判遗产研究方法时,要对"批判"本身保持警觉,并以"同情之理解"的路径去体察遗产价值建构过程中的事件与人物。大运河世界遗产申报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的行为动机、互动模式、知识生产、冲突与妥协等行为,生动体现了围绕遗产实践而生发的各种社会关系。每一项古迹被"忽略"的价值,可能不在官方文本,甚至超越了语言学家所挖掘的古老文献,而蕴含在研究者在特定时空情境下与遗产、文本、事件、人物等要素所产生的"通感"与"共情"之中。
-
单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