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泄泻病主脏在脾,病位在肠,且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有“五脏六腑皆令人泻”之说。现代医家多从五脏辨治泄泻,忽视从六腑论治之重要性。现通过整理分析《黄帝内经》中关于六腑与泄泻的相关论述,从脏腑辨证角度探讨六腑泄泻的中医诊治方法,分别从胃泻、胆泻、小肠泻、大肠泻、膀胱泻、三焦泻进行论述,认为:胃泻宜脾胃同治,参苓白术散为脾胃共治代表方之一;胆泻有虚、热、湿等之分,临证宜兼顾肝胆,安神定志;小肠泻有虚寒、湿热之别,甚或寒热错杂,治疗上可选五苓散、葛根芩连汤、乌梅丸等;大肠泻亦有寒、热、湿、虚之分,临证宜据证用方,如黄芪建中汤、白头翁汤等,甚或因肺热移于大肠而用清燥救肺汤;膀胱泻宜从气化失司着眼,临证可从肾、从肺论治;三焦泄泻则可辨位论治。六腑泄泻,宜用通降法,六腑虚证致泄亦不少见,临证当注重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