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对宫体宫颈交界处腺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洁; 王绎忱; 余小多; 田原; 李晓璐; 张连宇; 张瑾; 赵心明; 陈雁*
来源:中华肿瘤杂志, 2018, 40(12): 912-916.
DOI:10.3760/cma.j.issn.0253-3766.2018.12.008

摘要

目的评估3.0T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下段和宫颈交界处腺癌病变来源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子宫颈体交界处腺癌患者的资料,术前2周内行盆腔MRI检查,包括扩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对比增强序列。由2位医师分别对MRI图像进行分析和测量,包括判断肿瘤中心位置,评价肿瘤强化特点,测量肿瘤的前后径、左右径及上下径,测量肿瘤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采用免疫组化方法作为区分宫颈腺癌和宫体腺癌的金标准。结果宫颈腺癌19例,宫体腺癌52例。宫体腺癌肿瘤的上下径为[(5.80±2.31)cm],明显大于宫颈腺癌的上下径[(4.16±2.17)cm,P=0.009]。以肿瘤上下径≤4.5 cm作为最佳截点值,其诊断宫颈腺癌和宫体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4%和65.4%;以肿瘤中心位置为判断标准,其诊断宫颈腺癌和宫体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2%和73.1%;以肿瘤强化特点为判断标准,其诊断宫颈腺癌和宫体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4%和80.8%。结论 MRI在评价子宫颈体交界处腺癌的起源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依据MRI图像所示的肿瘤主体位置、动态增强强化特点以及肿瘤生长方式,能够对病变予以诊断。

  • 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