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晚明清初形成的親近東林的歷史叙事中,由沈一貫及其羽翼構成的“浙黨”是東林的主要對立者,浙黨與東林的競争成爲晚明政局演進的主要綫索。不過細檢文獻可知,“浙黨”是在萬曆三十五、三十六年前後圍繞科道考選與閣臣人事争端而漸次産生、用以打擊政敵的話語。“浙黨”與東林最初並無明確關聯,前者的建構亦非某一特定派系的發明,而是由顧天埈等詞林後進與言路共同完成,政見不同的士大夫皆被統攝於“反浙黨”的共同立場之下。浙黨並無固定的邊界,其意涵具有相當的流動性,萬曆二十年代的南北之争即被納入以浙黨爲中心的解釋模式,昆黨失勢後亦被指爲浙黨。萬曆三十七年前後,反浙黨陣營分裂,傳統的秦浙對立再興波瀾。士大夫政治身份不斷分化,形成群黨紛争的局面,並無一方具有壓倒性的優勢。直至辛亥京察後,東林與反東林方漸次成爲黨争話語的主流,而浙黨則是雙方共同排擊的對象。浙黨話語的形成史是晚明派系演進史的側面,顯示出派系身份與朋黨概念的流動性與可塑性。包括浙黨在内的晚明群黨,多是基於特定利益分野而形成的,具有相當協商餘地、變動不居的政治身份集合。晚明朋黨政治的演進史在很大程度上亦是士大夫政治身份形成、競争分化與固定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