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中尺度自动气象站、双偏振雷达资料以及NCEP的1°×1°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7月2—3日韶关市区引起内涝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高层强辐散、高空槽东移缓慢、低层切变线、低空急流以及有利的水汽条件,为该次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天气系统配置。(2)低层强辐合触发了不稳定能量,而高层强辐散,为低层大气有抽气作用,加剧了气流的垂直上升运动,引起了短时强降水的发生。(3)双偏振雷达增加了3个基本量,对暴雨发生时间和位置的判断有了很大的提高:协相关系数CC的各层组合和剖面显示,0℃层高度下方均为0.99以上的单一相态降水,移入韶关的回波属于暖云降水;由差分反射率(Zdr)的分层显示看出,在1.5~3.0 km高度附近降水粒子大部分为0.8~1.5 dB,在小时降水达到大值时大部分处于1.0~2.0 dB,说明该次天气过程大多为中小降水粒子;差分相移率(Kdp)是空中水含量的直接反映,通过Kdp与Zdr相同仰角的显示分析,其大值区更应参考Kdp的表现,故分析应用时需综合判断。
-
单位韶关市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