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采用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的影像技术来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病灶内表观弥散系数(ADC)信号不均质的可能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0例起病第37天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和IVIM扫描数据。IVIM技术经过图像处理得到慢弥散系数(D)、快弥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其中D和D~*分别反映脑实质内血管外和血管内水分子弥散速度,f反映微循环灌注改变。在DWI序列上分割出信号强度高于正常侧两倍标准差的感兴趣区域(ROI),在此范围内以ADC值0.55×10-3mm2/s为界限,将DWI高信号区分为核心梗死区(ADC≤0.55×10-3mm2/s)和核心周围区(ADC>0.55×10-3mm2/s),然后镜像至非梗死侧得到正常侧ROI,然后分别计算这些ROI内的ADC值和IVIM参数(包括D值、D~*值和f值)。校正ADC值定义为rADC=核心梗死区ADC值/对侧镜像ADC值,同理得核心梗死区的rD值、rD~*值和rf值以及核心周围区的rADC值、rD值、rD~*值和rf值。结果:核心梗死区的ADC值、D值、f值较正常侧分别降低45%(P<0.001)、42%(P<0.001)和32%(P<0.001);核心周围区的ADC值、D值、f值较正常侧分别降低22%(P<0.001)、32%(P<0.001)和8%(P=0.009)。同样,核心梗死区的rADC值(P<0.001)、rD值(P<0.001)和rf值(P<0.001)低于核心周围区。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核心周围区的rADC值和rf值呈正相关(r=0.467,P=0.038)。结论:亚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的DWI高信号病灶中,核心周围区相对于核心梗死区有反映微结构的水分子弥散速度的D值增加以及反映微循环血容量灌注的f值增加,这些改变反映了ADC值不均质可能与细胞水肿消退以及微血管代偿引起血容量增加有关。
-
单位神经内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