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合并血管损伤患儿血清可溶性肿瘤发生抑制蛋白2(sST2)、N末端脑利钠肽(NT-proBN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3年1月于安徽省儿童医院就诊的105例KD患儿为KD组,根据患儿是否发生血管损伤将其分为损伤组(n=36)和未损伤组(n=69)。另选择同期进行血清sST2、NTproBNP检测的体检健康儿童为对照组(n=58)。比较KD组与对照组儿童的血清sST2、NT-proBNP水平,分析KD患儿发生血管损伤的影响因素,观察血清sST2、NT-proBNP水平对血管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 KD组患儿血清sST2、NTpro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组与未损伤组患儿性别、年龄、热程、白蛋白、sST2、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热程、白蛋白、sST2、NT-proBNP水平均为KD患儿发生血管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NTproBNP预测KD患儿发生血管损伤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sST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者联合预测KD患儿发生血管损伤的AUC、灵敏度、特异度与单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合并血管损伤患儿血清sST2、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年龄、性别、热程、白蛋白、血清sST2、NT-proBNP水平均为KD患儿血管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且NT-proBNP对KD患儿发生血管损伤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单位安徽省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