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学中的“伪民俗”书写

作者:刘伟
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19(03): 70-77.
DOI:10.16255/j.cnki.11-5117c.2021.0039

摘要

"伪民俗"是一种民俗的虚构与发明,在民俗世界中并不罕见。在文本中,作家摹拟民俗也是民俗与文学常见的互动关系之一,其产品是"伪民俗"书写,尤其在民族文学文本中常常出现。"伪民俗"形成了文本的"景观化",参与建构了文本的文学效果。"伪民俗"书写出现在文本的各个层面,构成了文本的"场面""段落",形成了"情节"和"母题",形成了广阔的阐释空间。它还标识了作家的文化身份和民族的文化语境,并产生了突破文本之外的动力,甚至成了生活世界的"涵化"力量。民族文学文本中的"伪民俗"书写是一种"系统的文化干预",其展示过程接近"社会戏剧"和"表演",具有"误传"和"神秘化"的文化策略,同时通过文学"前台"拉开了与"后台"的距离,提供了某种意义上民俗的"文学真实",也对民俗本身起到了唤醒和激活的作用,我们应该更为立体多元地看待这一问题。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