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对文学作品而言,一味地强调内容而忽视形式,将会使作品的文学性丧失殆尽,仅仅成为语言文字的排列组合。把握文学作品的字面意思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语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了解课文说了些什么,更要让学生去体会作者是怎么说的。唯其如此,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一、一个"也"字有洞天——语气词的使用在背诵苏洵的《六国论》时,有学生把文中的"弊在赂秦"背成了"弊在赂秦也",而把文中的"弊在赂秦也"背成了"弊在赂秦",绝大多数学生对原文中为什么一处用"弊在赂秦",一处要用"弊在赂秦也"的缘由是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