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枣是我国传统的木本粮食树种,全国栽培面积约147万hm2,年产量约800万t,均占世界种植面积和产量的98%以上,是世界枣种植大国。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枣分子育种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奠定了枣研究的世界领先水平,巩固了世界第一大国地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SSR、ISSR、SNP、scnDNA等分子标记技术在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品种鉴定中的应用;迭代的测序组装技术在枣(‘冬枣’‘骏枣’和酸枣)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中的发展,以鲜食枣品种杂交组合‘冬枣’ב临猗梨枣’等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制干枣果实中糖代谢和转运(含维生素C),及可溶性酸、黄酮类和萜类物质生物合成途径,非生物胁迫(逆境、裂果等)相关基因挖掘与功能验证、MADS-box花器官发育基因家族成员挖掘、自交不亲和相关miRNA和靶基因鉴定等分子育种相关最新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当前枣分子育种理论和技术研究尚不充分,且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等问题,提出了在重视性状形成的主干途径的同时,应加强支路途径研究,从而形成完善的调控途径;育种方面应加强抗盐碱、抗裂果等砧木品种培育,完善遗传转化体系,提高分子育种效率。期望通过弥补这些不足,实现枣的分子设计育种和高效遗传改良,培育一批优质高产高抗的突破性良种,让枣在粮食安全国家战略中发挥出最大潜力。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