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考察西周铜器铭文、清华简《祭公之顾命》等出土文献,以及《尚书》《诗经》《左传》等传世文献,从"德"有声音、有气味、可以享食三个方面入手,论证了先秦时期"德"存在较明显的具象化倾向。将"德"具象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切实地感知到"德",其本质是将飘渺遥远的"德"拉近、落实的一种手段,此现象与"德"在先秦时期逐渐趋向于切近、真实的总体态势是相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