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孟子》是“十三经”的最后一“经”。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共有七篇,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孟子》有十一篇。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十一篇即七篇加上《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这四篇“外书”。四篇“外书”当为“伪作”,对此赵岐早有明断:“其文不能弘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外书”后来逐渐亡佚,今本《孟子》沿袭赵岐《孟子章句》例,分为七篇十四卷。《孟子》之获得“经”的地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汉书·艺文志》将《孟子》归入“子部”,可见班固只把《孟子》当作“子书”而已。不过汉代学者的共识是把《孟子》看作辅翼“经书”、解释“经义”的“传”。西汉文帝时,更为《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置博士,称作“传记博士”。王充《论衡·对作篇》说:“杨墨之学不乱儒义,则孟子之传不造。”明确称《孟子》为“传”。汉以后《孟子》的地位不断提高。五代时,后蜀主孟昶命毋昭裔督造,于成都文翁石室礼殿东南,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