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前期研究证明交叉棒在由C1椎弓根螺钉与C2一侧椎弓根螺钉/另一侧椎板螺钉组成的寰枢椎后路钉棒系统中能增加其旋转稳定性。因此推测,寰枢椎后路交叉棒固定可能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新型内固定结构框架,无论是在与C2双侧椎板螺钉还是双侧椎弓根螺钉组成的钉-棒系统中,交叉棒的连接方式与传统平行棒相比较,都可能进一步增强其结构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目的:评价C1双侧椎弓根螺钉分别和C2双侧椎弓根螺钉、C2双侧椎板螺钉组成钉-棒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例新鲜寰枢椎脱位标本,完成完整状态和失稳状态的测量后,每一例标本均置入C1双侧椎弓根螺钉、C2双侧椎板螺钉、C2双侧椎弓根螺钉,按顺序分别测量C2双侧椎板螺钉平行棒固定、C2双侧椎板螺钉交叉棒固定、C2双侧椎弓根螺钉平行棒固定和C2双侧椎弓根螺钉交叉棒固定的后伸前屈、左/右侧屈、左/右旋转活动度。结果与结论:(1)4种内固定方式在屈伸、侧屈、旋转方向上,与正常状态下和失稳状态下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C2双侧椎弓根螺钉组成的钉-棒系统,无论是交叉棒还是平行棒连接方式,稳定性均强于由C2双侧椎板螺钉组成的钉-棒系统;(3)而交叉棒固定可增强由C2双侧椎板螺钉组成的钉-棒系统的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的稳定性,以及由C2双侧椎弓根螺钉组成的钉-棒系统在旋转方向上的稳定性;(4)因此交叉棒固定方式可进一步提升寰枢椎后路钉棒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作为临床应用的选择。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