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原发性肝癌发病的影响

作者:崔皓哲; 赵利; 孙苗苗; 康建忠; 王万超; 刘四清; 曹立瀛*
来源: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0, 36(02): 348-353.

摘要

目的探究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中国北方地区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有无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的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7月-2007年6月95 055例参加健康查体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的体检资料,并对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情况进行随访。根据心血管健康评分(CHS)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其中第一分位组(CHS≤7分) 27 143例,第二分位组(7分<CHS≤9分) 35 488例,第三分位组(9分<CHS≤14分) 32 424例,计算各组的肝癌人年发病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用寿命表法计算各分组原发性肝癌的累积发病率,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累积发病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原发性肝癌发病的影响。结果 3组年龄、男性比例、BMI、总胆固醇、空腹血糖、ALT、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饮酒、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脂肪肝、癌症家族史、理想吸烟、理想体育锻炼、理想BMI、理想血压、理想总胆固醇、理想血糖、理想饮食比例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平均随访(11. 49±1. 86)年,共发生肝癌387例,其中男360例,女27例。3组的人年发病率分别为4. 11/万人年、3. 78/万人年、2. 84/万人年,3组的10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4. 43‰、3. 61‰、2. 84‰,累积发病率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 29 P=0. 016)。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在校正了混杂因素(年龄、性别、ALT、超敏C反应蛋白、饮酒、家庭收入、教育程度、HBsAg阳性、肝硬化、脂肪肝、癌症家族史)后,以第一分位组为参照,第二、三分位组的风险比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 87(0. 67~1. 13)、0. 74(0. 56~0. 98)(P for trend <0. 05)。结论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较高得分对原发性肝癌的发病起到保护作用,原发性肝癌的发病风险随着心血管评分分数增高而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