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无”是萧红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其不同时期的创作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具体而言,初涉文坛的哈尔滨时期、颠沛流离的流亡时期、以及生命落幕的香港时期,分别对应着物质和精神上的匮乏与贫瘠、“无物之阵”以及“几乎无事的悲剧”等多层面的小说主题,体现了萧红“个人—民族—全人类”的思想脉络与创作轨迹。其中,每一层“无”都与1930年代的时代语境和萧红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折射出其小说创作的多元特征和审美走向。而整个“从无到无”的演变过程,凝聚了萧红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前途命运的积极思考,以及对人性本质和生命意义的一路追寻,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