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乳腺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射野边界外放方法的探讨及其影响

作者:黄江华; 石俊田; 吴秀秀; 段松; 马玉家; 吴少焜; 蔡洪辉; 黄晓波*
来源: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21, 28(15): 1163-1169.
DOI:10.16073/j.cnki.cjcpt.2021.15.08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计划设计环节中添加补偿膜实现射野边界外放的方法并评估其效果。方法选取2018-08-08-2019-02-1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接受放射治疗的早期乳腺癌行保留乳房手术患者20例(左侧10例,右侧10例)。针对每个病例设计优化环节添加补偿膜,计算环节去掉补偿膜的调强计划IMRTb,并与系统自带通量刷Skin flash Tool往外拷贝通量实现射野边界外放的调强计划IMRTsf进行比较。为模拟呼吸运动、皮肤肿胀和摆位等误差因素,将射野等中心往呼吸方向移动约1.4 cm,与常规调强计划IMRTo进行比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否则采用非参数Friedman检验。结果射野方向观上观察到IMRTb计划实现了多叶光栅在胸廓方向外放2 cm;将射野等中心往呼吸方向移动后,IMRTb和IMRTsf计划靶区覆盖V95%分别是94.67%和94.00%,与常规IMRTo计划的62.50%相比分别高47%(F=29.762,P<0.001)和50%(F=29.762,P<0.001)。IMRTb和IMRTsf计划的V105%均高于常规IMRTo计划,但都满足临床剂量限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RTb计划靶区均匀性指数高于常规IMRTo计划(F=1.066,P<0.001),IMRTsf计划和IMRTo计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66,P=0.051。结论本研究提出的优化环节添加补偿膜的方法不依赖于计划系统,能有效地实现调强计划射野在胸廓方向外放的效果,可避免由呼吸运动、皮肤肿胀和摆位误差等因素引起的靶区漏照射问题。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