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机械力学、生物力学及动物实验验证应用改良半螺纹克氏针治疗尺骨冠突骨折的可行性, 为临床提供一款新的内固定器。方法将直径1.5 mm改良半螺纹克氏针、1.5 mm普通克氏针、1.2 mm普通克氏针设为A、B、C组。利用万能实验机, 通过机械力学实验(拉伸、弯曲、扭转)测试改良半螺纹克氏针的机械性能;通过抗拔出实验测试改良半螺纹克氏针固定骨折块的稳定性。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改良螺纹克氏针在取出过程中有无松动、断针、螺牙脱落现象。结果拉伸实验中A、B、C三组在最大拉伸载荷和移位方面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拉伸载荷=1166.015, F拉伸位移=168.931, P<0.001);且A组分别与B、C组两两比较, 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A vs B<0.001, PA vs c<0.001)。弯曲实验中三组在最大弯曲载荷方面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5.758, P=0.001);且A组分别与B、C组两两比较, 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A vs B<0.001, PA vs c<0.001)。但在平均最大弯曲位移方面, 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14, P=0.809)。扭转实验中三组在最大扭转载荷和角度方面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扭转载荷=174.216, F扭转角度=516.322, P<0.001);且A组分别与B、C组两两比较, 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A vs B<0.001, PA vs c<0.001)。抗拔出实验中A、B组在平均最大载荷和位移方面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载荷=74.403, t位移=7.445, P<0.001)。动物实验中待骨折愈合后取出克氏针时未发现松动、断针、螺牙脱落现象。结论直径1.5 mm普通克氏针在增加螺纹设计后, 即为改良半螺纹克氏针, 其机械性能仍可以满足临床应用要求, 且对骨折块的把持力明显优于同直径普通克氏针;应用其治疗尺骨冠突骨折具有高度可行性, 具有稳定性好、操作简单、利于早期康复等优点。
-
单位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