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MICA抗体的产生途径及其对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治疗效果的影响

作者:于立新; 刘如敏; 罗敏; 肖露露; 付绍杰; 王亦斌; 张新科
来源: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12, 33(6): 339-342.
DOI:10.3760/cma.j.issn.0254-1785.2012.06.006

摘要

目的 探讨抗多态性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相关链A(MICA)抗体的产生途径及其对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AR)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等待肾移植者157例,采用Luminex200液相芯片分析技术检测抗MICA抗体及其特异性,并采集临床资料,分析抗MICA抗体的产生途径及其免疫球蛋白类型,进而探讨IgM型抗MICA抗体与IgM和IgG复合型抗MICA抗体对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和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157例中,既往有输血、妊娠、移植史者68例,移植前抗MICA抗体阳性者19例(27.9%);既往没有致敏经历者89例,移植前抗MICA抗体阳性者26例(29.2%),二者间抗MICA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MICA抗体阳性者45例,其中26例(57.8%)既往无致敏经历,其抗MICA抗体类型为IgM;另19例(42.2%)有已知的一种或多种致敏经历,其抗MICA抗体类型为IgG和IgM复合型.抗MICA抗体阳性的45例,有38例接受了肾移植,其中22例IgM型抗MICA抗体者,有7例(31.8%)发生AR,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均获得逆转,另16例IgM和IgG复合型抗MICA抗体者亦有7例(43.8%)发生AR,经甲泼尼龙等治疗,3例(42.9%)逆转,4例移植肾功能丧失;两种免疫球蛋白类型抗MICA抗体阳性者间肾移植后AR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R逆转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无致敏史者其抗MICA抗体的产生可能存在经典的“天然抗体”的产生途径,其免疫球蛋白类型为IgM,肾移植后若发生AR,治疗转归较好;而对于移植前预存IgG和IgM复合型抗MICA抗体者,因其AR治疗的转归不佳,需予以足够重视.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