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影响因素

作者:余琼; 王彦娜; 柳林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2022, 43(04): 562-569.
DOI:10.16835/j.cnki.1000-9817.2022.04.019

摘要

目的 了解优秀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学校贫困生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1年4—5月,采用一对一深入访谈法,对东莞市某本科高校22名优秀贫困大学生进行访谈。结果 优秀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主要有9项:感恩(20名)、独立(15名)、真诚(13名)、努力(12名)、友善(11名)、好学(11名)、自我认知调节(11名)、自律(11名)、坚持(11名)等,其中感恩和独立是最核心的心理品质。影响优秀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因素主要为家庭因素(“家人的品质影响”占72.7%,“家人的教导”占63.6%,“家人的情感支持”占59.1%,“父母重视教育”占比36.4%),且家人的品质影响是核心因素;同伴因素(“同伴的影响”占45.5%,“同伴的情感支持”占45.5%);教师因素(“教师的情感支持”占40.9%,“教师的教导”占27.3%),此外,其他因素如个人实践经历、国家政策支持和学校氛围等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结论 优秀贫困大学生有较多的积极心理品质。应多关注贫困大学生群体的积极心理特征,从多方面探索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因素,重视社会情感支持的作用,加强贫困生群体的积极心理品质教育。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