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下妊娠晚期及产褥期血浆凝血五项的变化及意义,以指导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5月江苏省扬州市妇幼保健院1216例足月分娩的健康单胎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分娩方式分为顺娩组(661例)、剖宫产组(515例)、产钳组(40例)。比较妊娠晚期(分娩前7 d内)、产褥期(分娩后48 h)凝血五项水平。结果 妊娠晚期,三组凝血五项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产褥期,顺娩组凝血酶时间(TT)短于妊娠晚期,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高于妊娠晚期,D-二聚体(DDI)水平低于妊娠晚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剖宫产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长于妊娠晚期,TT短于妊娠晚期,FIB水平高于妊娠晚期,DDI水平低于妊娠晚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产钳组PT长于妊娠晚期,FIB水平高于妊娠晚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剖宫产组PT、APTT长于顺娩组,FIB水平高于顺娩组,TT短于顺娩组;产钳组PT、APTT短于剖宫产组,FIB水平低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根据正常人群的凝血五项标准,妊娠晚期及产褥期孕产妇的凝血五项中PT、APTT、TT均在正常值范围,但FIB、DDI水平高于正常值范围,符合血液高凝状态的结论 。不推荐产后常规筛查DDI水平作为预测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疾病的依据。剖宫产的产妇产褥期PT、APTT长于妊娠晚期,出现低凝状态的现象。

  • 单位
    扬州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