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在防范护理人员针刺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三级综合医院2015年1—12月护理人员1 082名,2016年1—12月护理人员1105名。于2016年1—12月采用HFMEA管理输液完毕拔针流程,利用"头脑风暴法"找出针刺伤潜在失效模式,根据危害评分矩阵评估风险优先指数(RPN),针对RPN≥8分的9项失效模式进行整改并质量控制。比较实施HFMEA前后的RPN值和针刺伤标准化发生率。结果实施HFMEA后,拔针流程中针刺伤各失效模式的RPN均降至目标值8分以下,总体RPN值由(81.08±26.68)分下降为(48.46±12.48)分(t’=2.854,P<0.05)。除集中分离针头外,其他失效模式的RPN均有降低(P<0.05)。其中技术不熟练、抢救或应急性拔针、医疗废物分类欠规范、患者配合度低以及针头回插输液袋或双手复套针帽的RPN下降更明显。总体流程中针刺伤标准化发生率由HFMEA实施前的0.038例次/(FTE·年)下降为0.062例次/(FTE·年)(χ2=6.698,P<0.01)。结论应用HFMEA方法管理护理人员拔针流程,可通过前瞻性地控制不规范操作行为并优化流程,以达到有效降低针刺伤风险的目的。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