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苏轼戴笠着屐的形象,最初源于其谪居儋州的生活片段,经由后人的文学书写与绘画形塑,逐渐演变为苏轼最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在中国艺术史和文化史上具有独特而广泛的影响。关于“东坡笠屐”的既往研究,或从文字材料出发,梳理探讨其本事源流及文化意蕴,或侧重图像分析,就图式与技法风格考察“东坡笠屐”主题绘画的艺术特征。文章尝试综合运用文字与图像两方面材料,引入“跨媒介艺术史”的研究视野,探讨“东坡笠屐”形象的生成路径及其多重阐释面向。后人或借助“风雨海上苏”的政治隐喻,还原苏轼贬谪儋州的历史本事,对其戴笠形象作原境式的解读;或将苏轼打造为趋于符号化的文人典范,凸显“坡仙”风流的形象内涵;或发掘苏轼形象的诙谐潜质,展示一种超越文人传统的精神姿态。这些不同的形塑方式,也显示出图文媒介之于苏轼形象生成及其意义阐释的不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