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合并髋臼侧严重骨缺损的人工全髋关节翻修会出现假体安放困难、初始稳定性差、术后假体松动等问题,是关节外科医生面临的复杂且具有技术挑战的一大难题。目的:观察同种异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应用于PaproskyⅢA型髋臼骨缺损髋关节翻修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福建省泉州市正骨医院收治的15例(15髋)伴有PaproskyⅢA型髋臼骨缺损的髋关节翻修患者,所有患者术中采用同种异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重建髋臼,术后均严格按照康复计划负重行走。术后7 d、6个月、1年及随后每年定期复查双髋正位、患髋侧位X射线片;评估髋臼杯覆盖率与植骨块覆盖率、髋关节旋转中心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植骨块愈合与吸收、髋臼杯的骨长入与松动、髋臼杯周围骨溶解、髋关节Harris评分等指标。结果与结论:(1)所有患者随访时间2.5-10.0年;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3.2±5.8)分,与术前(25.3±5.3)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8.739,P=0.000);(2)术后7 d髋臼杯覆盖率为91.7%-100%,平均(95.6±2.2)%;术后7 d植骨块覆盖率为21.5%-53.2%,平均(37.4±10.0)%;(3)术后7 d髋关节旋转中心水平位移为(5.8±1.7) mm,与术前(8.2±3.9) mm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28,P=0.042);术后7 d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位移为(4.8±2.1) mm,与术前(22.2±4.2) mm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4.321,P=0.000);(4)术后6个月至1年4例(4髋)出现异体股骨头轻度吸收现象,吸收均位于外侧无应力分布区域,均未影响髋臼杯稳定;15例(15髋)异体股骨头与髋臼骨交界均有骨小梁连接;末次随访时异体股骨头与髋臼骨均呈骨性愈合,无不愈合现象;(5)15例(15髋)末次随访时髋臼杯均已获骨长入,而无假体松动表现,髋臼杯周围均无明显骨溶解表现;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感染、神经损伤、脱位等并发症;(6)提示同种异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应用于PaproskyⅢA型髋臼骨缺损髋关节翻修,可有效恢复髋臼骨缺损及重建髋臼,髋关节偏心距及旋转中心恢复较好,术后髋关节功能良好,并可获得良好的假体稳定性;早中期临床疗效满意,而远期疗效有待临床上进一步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