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笔者在阅卷过程中,发现不少考生在解读齐桓公终成一代霸业的故事后,立意时提出的观点却不准确,如从齐桓公身上提炼出"忠言逆耳",从管仲身上提炼出"学会选择"。明明是同一个人物的言行表现,为什么学生提炼出来的关键词却不一样?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与学生词汇量有关,但恐怕也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概括能力有关。无独有偶,本人在批改一次关于"袁隆平爱学习"的作文练笔时,也发现不少学生审读材料后概括中心命意不当导致偏题离题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