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3—2015年感染性腹泻病原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作者:黎健; 潘浩; 肖文佳; 宫霄欢; 庄源; 匡小舟; 吴寰宇; 袁政安
来源: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7, 51(12): 1113-1117.

摘要

目的了解2013-2015年上海市感染性腹泻病例的病原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于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以上海22所医院为成年人腹泻监测点,3所区中心医院以及1所市儿童医院作为儿童腹泻监测点医院,共抽取6 267例研究对象。收集人口学特征、主要症状与体征等信息,并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核酸检测。比较不同季节细菌与病毒阳性率的差异,以及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相关细菌和病毒的构成差异。结果 6 267例病例中,男性3 262例(52.05%);50~69岁(1 999例,31.90%)、30~49岁组(1691例,26.98%)为主;检出病原体阳性者2 783例,阳性率为44.41%,检出细菌7种、病毒5种。细菌阳性率为12.61%(790例),主要为副溶血性弧菌(256例)、致泻性大肠埃希菌(239例)、沙门菌(209例);病毒阳性率为31.80%(1 993例),主要为诺如病毒(1 172例)、轮状病毒(546例)。2013、2014年冬季病毒阳性率分别为57.89%(429例)和62.14%(522例),分别高于同期细菌2.43%(18例)和2.86%(24例)的阳性率;2013-2015年夏季细菌阳性率依次为14.56%(97例)、25.29%(258例)和21.21%(49例),分别高于同期病毒7.51%(50例)、8.43%(86例)和11.69%(27例)的阳性率,以上P值均<0.05。50~69岁组病原体阳性率最高,为47.57%(951/1 999);其次为30~49岁组,阳性率47.13%(797/1 691);0~2岁组阳性率为35.74%(213/596)。结论上海地区感染性腹泻病原谱以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诺如病毒与轮状病毒为主,夏季与冬季季节性高峰较明显,应针对婴幼儿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在不同季节对病原体加强相应的监测与防控。

  • 单位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