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组织振兴在乡村振兴中起着统领性作用。本文运用案例比较研究方法,从组织、制度和效果视角探究旅游组织模式促进民族地区脱贫及乡村振兴作用机制、衔接演进、效果及原因。研究发现:(1)民族地区在外生力量作用下形成不同旅游组织模式,通过要素重聚、利益博弈均衡、产业融合和扩张(散)效应,达到一定的脱贫及乡村振兴效果;(2)村集体主导模式“利润剩余”分配额占比高,采用“按劳分配和民族文化展示导向的工分制”分配利益,社会发展较为公平,民族文化保护和乡村性较好,但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组织形式转变为国有公司主导,采用定额的工分制,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感知较低;(3)国有企业主导模式具有获得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的能力,经济收益较好,实施与门票挂钩、民族文化保护导向的分配制度,出现低收入群体收益偏少现象,企业组织向规模化、集团化转变,产业兴旺和治理有效感知较好;(4)外部帮扶主导模式具有获得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的能力,不要利润剩余,实施土地、劳动、社会效益等要素导向的股份分配制度,脱贫效果好,但帮扶组织撤走后,旅游组织转化为村集体公司,经营管理能力有限,产业兴旺和治理有效感知较低。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