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相对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及在CD34+ CD38+ AML诊断、治疗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及其指导作用。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4月至7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科住院的20例初发CD34+ CD38+ AML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n=20)。随机选择同期于病例收集医院门诊或血液科因怀疑为血液系统恶性疾病进行骨髓穿刺的10例受试者,纳入对照组(n=10)。采用相对定量PCR检测研究组与对照组受试者相对端粒酶长度,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银染法与绝对定量PCR分别定性与定量检测2组受试者的端粒酶活性;记录研究组患者经化疗后完全缓解(CR)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获得CR患者的MRD。对2组受试者的相对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研究组患者相对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与其临床资料、疗效、MRD及预后之间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且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或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2组受试者平均年龄、性别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① TRAP-银染法定性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显示,研究组CD34+ CD38+ AML患者的端粒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端粒相对定量PCR扩增与端粒酶绝对定量PCR扩增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相对端粒长度为1.72±0.42,显著短于对照组的4.68±1.89,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06,P<0.001)。研究组患者的端粒酶活性为(405 242.01±357 412.39)copies/μ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7 356.14±7 021.03) copies/μL,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7,P=0.002)。研究组患者相对端粒长度与端粒酶活性呈负相关关系(r=-0.508,P<0.05)。②研究组不同性别CD34+ CD38+ AML患者的相对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7+患者、血红蛋白(Hb)水平≤50 g/L患者的相对端粒长度均显著短于CD7-者、Hb水平为(>50~120)g/L者,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17、-3.011,P=0.040、0.008);其端粒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D7-者、Hb水平为(>50~120)g/L者,并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t=3.253、2.255,P=0.010、0.037)。骨髓原始幼稚细胞比例≤50%患者、白细胞计数为≤50×109/L患者的相对端粒均显著长于骨髓原始幼稚细胞比例>50%者、白细胞计数>50×109/L者,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18、2.637,P=0.001、0.018);其端粒酶活性均显著低于骨髓原始幼稚细胞比例>50%者、白细胞计数>50×109/L者,并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t=-3.052、-3.281,P=0.009、0.008)。③研究组中,获得CR的CD34+ CD38+ AML患者相对端粒长度为1.95±0.19,显著长于未获得CR者的1.28±0.38,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36,P<0.001);其端粒酶活性为(197 670.43±92 077.14)copies/μL,显著低于未获得CR者的(790 732.07±347 624.01)copies/μL,并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8.379,P<0.001)。④对研究组中13例获得CR的CD34+ CD38+ AML患者进行MRD检测的结果显示,7例相对端粒长度≤1.95的患者中,MDR呈阳性者为5例,呈阴性者为2例;6例相对端粒长度>1.95的患者中,MRD呈阳性者为1例,呈阴性者为5例;7例端粒酶活性≤197 670.43 copies/μL的患者中,MRD呈阳性者为1例,呈阴性者为6例;6例端粒酶活性>197 670.43 copies/μL的患者中,MDR呈阳性者为5例,呈阴性者为1例。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随访检测其中5例获得CR的患者结果显示,其中3例长期处于CR的患者相对端粒长度与端粒酶活性均与对照组均值相近。而2例获得CR后复发患者相对端粒长度再次缩短、端粒酶活性再次增高。结论相对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能够作为CD34+ CD38+ AML的诊断、预后及复发判定指标之一,并为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单位山西省眼科医院;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